济世通网络科技怎么样,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
天下大道本一家
山、医、相、命、卜统称玄学五术。一个好医生自然会算命看相望气。
中医的“望闻问切”的望就是望人之气,比如此人过来脸色蜡黄,自然知是脾胃卑弱,若是孩子是消化不良,若是老人或许生机渐弱,面临生死大关了,不需要病人开口,已知病之七八。
闻是对望气的再一次确定,问、切更是反复确认。
所以老中医的功夫全在望上,不过现在中医将功夫全花在在切上,甚至完全依靠现代科技的化验,美其曰中西结合,在我看来有点本末了。
能望人气,自然能望天地之气,这样山术与医术就相通了,看面相知病因,这样医术与相术就相通了。诸如此类,一通而百通。
大道至简。
能考中秀才者自然是人中龙凤,有些人觉得秀才有什么了不起,实际上秀才已经是很厉害的存在了。不信您去查一查每一年秀才量。
阴阳五行这些秀才都应该会的,也是基本常识,因为孔子学易,作为儒家传人自然离不开易。
易与医同样是相通的。
比如朱熹,张载等儒学大家对易学的发展影响是很大的。宋代很有名气的邵康节,他交往的也都是一些儒家之人,像司马光等。
如果秀才真将儒学经典学通了,学医是很容易了。很多人觉得学医一定要传承,实则历史上名声很响,对中医影响很大的人往往都是中途出家的。
比如医圣张仲景他本来是一地方官员,见疾病流行,从建安初年以来,不到十年,自己家族有三分之二的人因患疫症而死亡,其中死于伤寒者竟占十分之七,从而决定学医,最后写成《伤寒杂病论》。
学医之人都知道朱丹溪,他走上医学之路也是很巧合,在他30多岁时,他妈妈得病了,医生没有办法。于是他自己开始看医书,学习抓药,5年将自己母亲的病治好了,然后走上学医之路,后来成了一代名医。
清朝的黄元御走上学医之路也是如此,他本来立志科考,常欲奋志青云,以功名高天下,希望能像他先祖黄福一样。结果在他30多岁时,眼部有疾,庸医误用大黄、黄连等寒泄之剂,使得他左眼失明。
于是他愤而学医,生不为良相济世,亦当为良医济人,几年之后就成一代名医,被人称为黄药师,乾隆皇帝亲书“妙悟岐黄”褒奖其学识,亲书“仁道药济”概括其一生。
还有华佗更是神奇,《三国志》记载:华佗字元化,沛国谯人也,一名旉。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沛相陈珪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一句话华佗的本业是精通经学的大家,医生只是他的副业,强调一下是副业。
所以秀才学医,笼里捉鸡此言不虚。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是否还能适应现代社会?
我以为,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仍能适应现代社会。
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都讲了些什么?天人合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高自身修养,大丈夫情怀的为国为民、勇于担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乃大丈夫也;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见得思义,君子取财,取之有道;等等。
这些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你能说全都过时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了?!
当你送自己孩子上学时,叮嘱孩子的不还是这些话吗?好好读书,团结同学,尊敬师长,等等。
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你的生意经里不还有这些东西吗?和气生财,与人为善,童叟无欺,等等。
我们国家领导人,在国际交往中讲的最多的是什么?互惠共赢,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
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与人相处时,一言一行,不都还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哲学思想蕴含其中吗?!
自学中医怎么样?
可以啊!自学中医是很好的爱好。
个人感觉有三种学法:
一是简单学习,简单应用,以成药、小方为主,乃养生易趣之道。
重点学用药,辩证找专业医生更靠谱。
二是深入学习,需看专业教材,读古典原作,阅当代论文,习西医基础……找几个专业老师给指点一下,和同道多交流心德。
重点学辩证,施治相反简单多了。
新手,无不治之症;高手,无可用之药……因为高手才能真的看懂具体的辩证啊……辩证施治才是中医的精髓和根本。
若行医,请先考取从医资格证。
三是扩展学习,以中医入道,兼精哲学、文学、体育、心理、历史、生物、物理、化学等相关领域,甚至玄学(不推荐,不是中医正道),中医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混合体,含天地之理,包罗万象,可通大道,很有娱乐性的。
自学中医,不枯燥,而且,理解比背诵更有意义。
不要不好意思翻书,对待与生命相关的事情,求真务实明显比面子更重要。
有哪些看起来很简单的知识?
洗手,这个简单的常识,在一百多年前,医生解剖完尸体后,不洗手就直接去产房为产妇接生,导致很多产妇生完孩子后引发产褥感染而离世。
十九世纪的欧洲,医院里有很多产妇在生完孩子后因感染上产褥热而离世伊格兹·塞麦尔维斯是产科的一位医生,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这个医院里的产科病房被划分为两个区域,一个区域是普通病房,接收的产妇都是普通人;另一个区域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说的VIP病房。
这两个病房里的医疗设施等各方面都没太大的差别,最大的区别是两个病房里为产妇接生的人不同,普通病房里的产妇由助产士接生,VIP病房里的产妇又医生或者是实习医生进行接生。
正常来说,VIP病房里的产妇能得到更好的照顾,毕竟是VIP病房,而且负责接生的还都是受过专业教育并且经验丰富的医生。但摆在两个病房里的一个事实是:VIP病房里的产妇死亡率是13.10%,普通病房里的产妇死亡率是2.03%。
这个数据引起了伊格兹·塞麦尔维斯的注意,两个病房明明没有太大的差别,为什么VIP病房里的产妇死亡率会这么高。
去世的产妇大多数都是因为感染上了产褥热,如今我们知道引起产褥热的主要原因是各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等造成的,但是在那个时代,细菌学理论还没有出现,伊格兹·塞麦尔维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引起的产褥热。
他询问很多有经验的医生,得到的答案却是各种各样,有说可能与地球磁场有关,也有说是因为医院里存在着某种瘴气,甚至还有医生说是因为产妇乳腺阻塞而导致母乳在体内腐败。
伊格兹·塞麦尔维斯认为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原因,直到1847年,一次意外事件提醒了伊格兹·塞麦尔维斯1847年,在维也纳总医院工作的一位法医学教授科勒什克,在一次解剖过程中,不小心把手指割伤了,最后得了败血症,并因此而离世。
医院对科勒什克教授进行尸检,发现他的尸体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和产科病房里因感染上产褥热而去世的产妇非常相似,伊格兹·塞麦尔维斯了解到这些后,脑海中有一个想法:会不会存在着某种“尸体颗粒”,它们才是导致科勒什克和产妇们离世的原因。
想到此,又考虑到两个病房的区别,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发现自己的想法很有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两个产房唯一不同的一点是接生的人不同。
VIP产房里的医生不仅仅为产妇接生,他们平时还会解剖一些尸体,并且他们经常解剖完尸体后,就直接来到产房为产妇接生,也就是刚触摸完尸体的手又触碰到了产妇,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洗手。而普通病房里的助产士只负责接生工作。
因此,伊格兹·塞麦尔维斯认为负责VIP病房接生的医生一定是在解剖尸体时触摸到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通过伤口又进入到了产妇的身体内,从而导致产妇发热。
有了这个猜测之后,伊格兹·塞麦尔维斯要求所有VIP病房里的医生在解剖完尸体后,先洗手,再为产妇接生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向这些医生建议,解剖完尸体之后先洗手,再接生,可以预防产妇生完孩子之后感染上产褥热。
VIP病房里的医生这样做之后,发现效果非常明显,产妇的死亡率从12.24%降低到了2.38%。
除了洗手之外,伊格兹·塞麦尔维斯还建议把所有可能与患者接触到的器械都要经常清洗。
找到了原因,找到了解决方法,但是没人愿意相信伊格兹·塞麦尔维斯,他们认为问题不在“洗不洗手”,并且医院因此解雇了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当时欧洲的医生普遍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是人体自身的“平衡”出现了问题。
而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则认为产妇离世是外部因素造成的,所以即使洗手能降低产妇的死亡率,但是医院里的其它同事并不认可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关于“尸体颗粒”的说法。
并且根据伊格兹·塞麦尔维斯的说法,产妇去世的原因还是因为医生,是医生的手把产褥热带给产妇的。
这样一来,医生不是治病救人的天使,反而成了传播疾病的那一类人。于是各种非议和责难向伊格兹·塞麦尔维斯涌来。
1849年,维也纳医院决定不再解雇伊格兹·塞麦尔维斯。被赶出这家医院后,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布达佩斯,并在一个小医院里找到了一份工作。
伊格兹·塞麦尔维斯离开之后,维也纳医院的产妇死亡率又上升了,但是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在新工作的小医院里要求接生医生在接生前必须洗手,因此这个小医院的产妇死亡率很低。
看着自己的理论不被同行所认可,并且受到怀疑和指责,伊格兹·塞麦尔维斯的精神越来越不好听着来自同行的指责声,伊格兹·塞麦尔维斯感觉到自己精神压力很大,并且看着产妇们的惨状,他很心疼。周围的人都觉得伊格兹·塞麦尔维斯的精神出了问题。
连他的妻子和朋友都认为他精神不正常,所以把他送到了当地的精神病院。1865年,伊格兹·塞麦尔维斯在精神病院中被守卫打伤,后来去世,年仅47岁。
伊格兹·塞麦尔维斯想要推广开来的“洗手”一直没有被得到认可,直到后来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发现细菌,并逐渐认识到洗手和消毒的重要性,所以“洗手”这件看起来很简单的事才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结语:医学的每一步发展可能都需要有人做出一定的牺牲,就像伊格兹·塞麦尔维斯一样,他用尽一生也没把自己这个简单的“洗手”理论推广出去。
毕竟人们习惯以往的做法,对接受新事物都是有所排斥的。不过就是可怜了那些VIP病房里的产妇,本来是想得到更好的服务,谁知道还不如住普通病房。
关于【济世通网络科技怎么样】和【秀才究竟凭什么能学医如笼里捉鸡】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热烈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我们会积极回复。感谢您的收藏与支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