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中秋节习俗还在继续传承中,在中秋节当天还会继续吃月饼鸭子芋艿赏月的风俗活动。 中秋节诗词选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八月十五夜玩月》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攸然是玉京。 《水调歌头》 苏东坡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中秋节是八月里最重要的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又因处于仲秋之月,故也称“仲秋”。中秋节还有许多别称,根据节日时间,又称为“秋节”“八月节”“八月半”“月夕”古人以仲春二月十五日为“花朝”,与之相应,又称仲秋八月十五日为“月夕”,因是夜月色倍明于常时;根据节日活动,又称“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湖北汉口则将中秋俗称为“太太节”。 全国普遍以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期,但有些地方则于八月十六过中秋,如浙江宁波台州舟山等地;还有的地方提前过中秋,如在广东清远,白石潭乡在十三日,三坑等各乡在十四日过中秋。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一般观点认为它主要是在古代秋分祭月的礼俗基础上形成的。另一种说法,八月十五正是庄稼成熟的时期,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大概是秋报的遗俗。 与其他重要的传统节日相比,中秋节形成较晚,在汉魏民俗节日体系形成时期,中秋节尚无踪迹。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才形成习俗,但中秋节还不是一个大节。北宋太宗年间,官方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此后,中秋节日渐隆重。明朝以来,赏月祭月吃月饼的风俗大盛,一直流传到现代,中秋节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一.祭月
祭月,即拜月,也叫“供月”“祭太阴”,各地称呼不一,如江苏苏州等地称“斋月宫”,江苏镇江称“谢平安”,福建政和称“拜月宫”,河南中牟俗称“愿月”,广东长乐称“椓月姑”,广东四会称“拜月光”,贵州绥阳称“敬月光”,甘肃灵台俗称为“献月亮”,等等。 中秋拜月习俗源自对于月亮的自然崇拜,后发展为月神崇拜,出现了月姑月亮娘娘太阴星君等神明。至迟在西周,官方就已在秋季举行隆重的祭月活动,如《礼记》中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的记载,但仅是皇家祀典例行祭祀,民间尚无祭月活动。至宋代,民间出现了祭月与拜月的习俗,此后成为定俗,传承至今。民间极为重视拜月活动,江苏高邮甚至有“中秋在家不拜月,出门遭雨雪”之说。 事前准备 八月十五这天,人们早上就开始为晚上的祭月做准备,洒扫庭院,备办各种供品。 华北地区,祭月必用西瓜,这些西瓜是在收获季节就精心挑选出来的,特意保存下来以备祭月所用。民间以西瓜取音于喜,取形于圆,取瓤于红,取子于多,意喻一家人团团圆圆欢欢喜喜红红火火多子多福。祭月时都要将西瓜切成莲花瓣状,这可能与佛教崇莲有关,也可能带有“连生贵子”的祈愿。在内蒙古地区,还将西瓜茄菜等雕镂作灯,内燃以红烛。 毛豆是中秋特有的供品,据说是专为月中玉兔准备的,也带有尝新的意思。山西地区多精选嫩黄豆角,连皮煮熟,以其色金黄喻金秋,以此祈望丰收。山东地区多给兔儿爷奉上一捆青豆。此外,贵州开阳还献以新摘的向日葵,天津的供品中还有鸡冠花萝卜等。 祭月的瓜果供品还被赋予吉祥寓意,传达着人们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愿望。上海人家要供四色鲜果,多为菱藕石榴柿子等,寓意“前留后嗣”,还有煮熟的毛豆荚芋艿,称为“毛一千,余一万”,以讨吉利。在江苏连云港,讲究的人家必备八大件:取意团圆的西瓜取其多子的石榴寓意事事如意的柿子寓意长寿的花生寓意早立子的枣和栗子,以及谓之“螃蟹爬月”的螃蟹,还有一块特大的“团圆饼”。供品中不能有梨,因谐音“离”而不吉利。北京上供的各种鲜果,如苹果石榴晚桃青柿子葡萄等,而且必要有切成莲花瓣形的西瓜和九节藕;讲究的人家,要将柿子和苹果成对供上,取谐音“事事平安”;桃与石榴相对,取“桃献千年寿,榴开百子图”之意;枣和鲜栗子可撒于苹果柿子之间,寓意“早早平安”“利市”。供桌的外层是香炉蜡扦和花瓶。蜡扦上有红烛,下压敬神钱粮。花瓶内不插供花,而是分别插毛豆枝和紫红色的鸡冠花。
除瓜果月饼外,在广西崇善,人们要买猪肉鸡鸭米粉以供神;在浙江常州的供品中还有染成红色的鸡蛋。 在布置供桌时,江苏南通讲究的人家,在香案上放置盆景,并将所供各种瓜果精心搭配,组成戏剧名称,多者占用三四张方桌,供品不下数十种。北京人家则讲究布置“供点儿”,就是将家中养的石榴树夹竹桃西番莲霸王鞭仙人掌等树木和花卉一并搬出,分置供桌两侧,形成一个小圈,以此点缀环境,为节日增添喜庆气氛。 20世纪50年代以前,在北京,每年的八月初十以后,就有走街串巷叫卖月光纸的小贩,边走边吆喝:“买月亮马儿——供佛的月亮马儿!”同时,市面各纸马铺南纸店均在门前摆出已裱好的月光神祃,其它如所有的油盐店杂货店也有售。 祭拜仪式 中秋夜,家宴结束后,在庭院中对着月亮升起的方位设供桌,摆上香炉烛台以及备好的各种供品。待到月亮东升,月光普照大地时,点燃香烛,或望空对月而拜,或拜所供的月光神祃,还有的拜木雕月姑偶像。北京人家将“请”来的“月亮马儿”立于桌后,或把从饽饽铺买来的印有蟾宫玉兔图案的团圆饼插在木架上作为神位,对之拜祭。祭月时,妇女多一边磕头一边喃喃祝祷:“八月十五月正圆,西瓜月饼敬老天。敬得老天心欢喜,一年四季保平安。”祈愿全家幸福平安。拜毕,跪焚月光纸,撤供,祭月仪式结束。 拜月一般在庭院中举行,但山东文登拜月时不在自家庭院,而是在村头,摆上饽饽等供品,面北祭天拜月。 关于拜月的参与者,旧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因月属阴,故而中秋祭月多由妇女主持叩拜。但也不尽然。河南汝南即有男子拜月者,但男子拜月时必要头戴斗笠,以表通融之意。在江苏徐州连云港,男子也参加拜月,但行礼后,不再过问斋月即用席子或簸箕盛团圆饼月饼菱藕等,放于门前,也称“斋月亮”之事。在山西东南一带却有“女不望月”的说法,只能由男子举行祭月仪式。近代以来,祭月人选多无禁忌,由家长带领全家人依次叩拜,如山西介休曲沃和河南新蔡光州等地都是“男女望月罗拜”。在福建福州,吃完团圆饭后,先摆供祭祖,然后换上新酒菜月饼,由长辈或家长带领全家人祭祀月娘娘。在北京,拜月时,家庭成员要齐,以取团圆之意,由女性家长主祭,向神位上香三叩首,然后家中女成员按尊卑长幼依次拜过,最后是男性祭拜。
全国各地的祭月活动丰富多彩。在湖北大冶,乡村祭月仪式隆重。富裕人家一般要请纸扎艺人扎一供奉月饼的一米多高的供月楼,四周用彩色花纸糊贴。中秋夜,全家人沐浴一新,摆好供月楼,点燃香烛,将专为祭月所制的大月饼供奉其上,举行祭月仪式。在家长的带领下,对着供月楼,面向西边,合掌祈祷,祈求月神保佑家人长寿团圆。在江苏连云港,祭月开始后,燃香点烛放鞭炮,同时焚烧印有月宫图案的“月光纸”,人人皆向月亮磕头,然后把三杯清茶朝着月亮泼去,再从每种供品上各掐下一小块抛向月亮,叫做“破供”。祭月时,妇女都穿新衣服,主祭的女性长辈需穿红裙。 江浙一带有烧斗香祀月的习俗,也称“点天香”“烧天香”或“上天香”。斗香是一种大香斗,四方,上大下小,因在香上加糊纸斗,故称“斗香”,“其制,周围尺许,高四五层,上渐锐若塔形,裁纸为斗,贯其上,斗旁插小旗二。”斗内实以香屑或沙土,上插香,有的还插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纸扎店所制的香斗,还要在香斗四周糊纱绢,绘有月宫亭台楼阁或写有“月圆人寿”之类的剪纸金字,香斗中央竖起一炷高香,上粗下细,高约二尺,正面配有纸糊牌坊,飞檐翘角,金碧辉煌,牌坊两侧缀以楹联匾额,还插有彩色旌旗等装饰。至夜,将斗香放在庭院里的供桌上,可燃点几个时辰,称“烧斗香”。《海虞风俗竹枝词》有云:“方形香斗供庭前,三角旗儿色倍鲜;檀木香排书吉语,合家罗拜庆团圆。”在浙江双林,各庵寺所烧的斗香,用红纸糊作斗形,两斗相合,其中实以檀香桂花叶及金银箔锭,外用丝绵捆系,初次烧斗香的小孩则作旗杆斗形。 在江苏扬州,中秋夜有点宝塔灯敬月的习俗。塔灯用纸扎成,也有用琉璃做的,正如《望江南百调词》唱道:“扬州好,暮景是中秋。大小塔灯星灿吐,团宫饼月痕留,歌吹竹西幽。” 在山西,姑娘一般不与家人一起拜月,而是单独设月光祃,心中默念祈福。
小孩也参与拜月,多带有游戏玩耍性质。在浙江衢县,小儿女凑钱买糖米果茶等,环供月下,叫做“拜月婆”。在山东潍坊,小孩的拜月活动十分有趣:大人在庭院里拜月,小孩则在大门前,在小板凳上放个“月儿”以面蒸作月形的食物,称为“月”,是用两层面饼,中间夹以枣,面上四围镂各种花果及动物,也嵌着枣,在月上插一炷香,齐声高唱:“念月了,念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或是“月明光光,小儿烧香;月明圆圆,小儿玩玩”之类的儿歌,称为“念月”。在福建福鼎,小孩吃过团圆饭,三五成群,每人将月饼放在米筛或大圆盘上,并在饼前放个插着一根香的柚子,并排放在大厅前或门口,排成一大排,然后坐在小凳上等待月亮升起后,一边赏月,一边唱儿歌:“月光光,月圆圆,月婆婆,栽月桃,你桃榬桶大,我饼米筛大,我饼请你吃,你桃给我掏。” 二赏月 中秋赏月,民间称为“玩月”,也称“圆月”,安徽地区叫做“望月”。我国魏晋时期已有赏月玩月之风,隋唐时期此风盛行,流传至今不衰。 中秋之夜是一年中最迷人的月夜,所谓“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月到中秋分外明”,人们选在中秋赏月是有科学道理的:八月仲秋,气温冷暖宜人,空中水汽相对减少,气压增高,且风少扬尘少,所以空气特别清新洁净,加之时近秋分,太阳几乎是直射到月球朝向地球的一面,反射出来的月光也特别明亮,所以月亮看上去又圆又亮。中秋是赏月的最佳时节,人们举行各种赏月活动,共度良宵。 聚饮赏月 中秋赏月不仅是自家共享团圆的活动,还是社交的机会。当晚,邻里相邀或朋友欢聚,共同饮酒赏月,江苏苏州称为“月下飞觞”。在山东朝城,比邻携酒具,集于园亭或街衢,饮酒赏月。这种盛宴常至夜分才散,河南郑县和山东青城新泰等地的赏月之宴甚至通宵达旦。富商大户则于楼台院落宴会宾客,奏乐唱歌,或请戏班唱戏,对月畅饮。读书人多于此日雅附古人,赏月时赋诗做对,如在广西平乐,风雅之士相邀共聚,设灯棚,作文虎会,饮酒赋诗作乐。 乘月夜游 中秋佳节,正是秋高气爽出外游玩的好时节。中秋夜出游赏月在宋代已经流行,明清时期极盛。人们结伴出游,或步月行歌,或乘船遨游,尽情欢乐,竟夕不归。
各地都有赏月的好去处。在上海,中秋夜多至小东门外的陆家石桥赏月,桥下水中荡漾着皎月倒影,与空中明月形成美妙对照,此景被誉为“石梁夜月”,是“沪城八景”之一。在浙江温州,人们结伴到飞霞华盖松台诸山及九山湖畔观月,或到江边观潮,有的则到南门的会昌湖里泛舟玩月;还有的专门到东山下的月带桥观月,相传子夜时,桥正贯月的中部,桥两旁水里各有半个月影。浙江嘉兴多有载酒游南湖者,是日烟雨楼有唱曲船,装饰华丽,丝竹锣鼓,演唱《游月宫》《阴阳界》等昆曲,游客如梭,夜半方散。浙江杭州西湖中的三潭印月也是中秋赏月的绝佳胜地。除了江湖,高山也是赏月的好去处,因地势高峻,视野开阔。福建福州的居民是夜登塔爬山进庙烧香,人们多登乌塔白塔于山乌石山,进寺庙烧香的人比白天还多,尤以妇女为多,庙内灯火辉煌,热闹异常,当地相传登神光披月华能消灾祛病。在台湾苗栗,丰盛的晚餐之后,人们沐浴更-衣,外出赏月,富有游兴者则携带饼果,赴附近桥畔山头,席地而坐,对月高歌,彻夜不休。 此外,在福建古田,人们踏月时顺访亲友,各家要以供月的饼果招待。上海蒲溪,游人踏月往南北城隍庙看“待神”,听音乐。 然而在吉林地区,是日特别强调合族或合家聚食,不能出外,否则不祥。所以如无特别事故,一般不轻易离家,而是一同在家“过团圆节”。 守看月华 中秋夜,南方地区有观月至夜深以候月华的习俗,称“守月华”或“看月华”,有的甚至彻夜不眠以守候。据说中秋夜的月亮会散发出五彩华光,名为“月华”,见者则有好运,但是能够看到的人却极少。在浙江湖州,民间传说月华出现于中秋之夜,在五彩祥云的簇拥中,从月亮里划出龙船画舫,可以隐约看到八洞神仙和仙女们轻歌曼舞。在台湾苗栗,相传是夜月光有五色斑斓,并有神仙护送,称为“月华”,见到月华的人就能有福,各家于月下设案焚香,放一面镜子,供饼果祭拜,名为“拜月华”。在台湾基隆高雄,相传夜深万籁俱寂之时,月中会坠下月华,状如珍珠玛瑙宝石之类,光辉四射,拾到者必会大富大贵,所以赏月者多喜晚睡守之;又传说是夜晚睡觉可以增寿,未嫁女晚睡可增母寿。 三节日饮食 月饼 月饼是中秋节最具代表性的节日食品,因其形圆似月,故而得名,也称“团圆饼”或“月团”。月饼,既是中秋祭月的供品,又是每家必吃的应节食品,还是节日馈赠中不可或缺的礼品。圆圆的月饼象征着天上的满月,喻意着人间的团圆,寄托着人们追求人生团圆美满的美好心愿。
祭月时必用一种特制的月饼,较日常月饼“圆而且大”,俗称“团圆饼”。各家在糕饼铺订购或自行蒸制一个特大月饼,直径一二尺。购买的大月饼表面印有月宫蟾兔嫦娥奔月吴刚伐桂以及福禄寿喜等吉祥图案。老北京饽饽铺出售的团圆饼是以白糖冰糖渣桂花桃仁青红丝为馅,以香油和面烤成,是素品。家庭自制的大面饼,以红糖为馅,有的则嵌枣,老北京人还在表面用木戳或临时采摘的花果蘸胭脂以印上红花,然后蒸或烙熟。祀月时,供于月前,北京人多镶在特制的木架上当作祭月的神位。祭毕,依人数平均切开,每人一块,凡家庭成员一概有份,取合家团圆之意。江苏徐州称为“得月沾光”。每人所分得的一份,多数是当时吃掉,也有的留至除夕再吃。在外未能回家者,也给其留出一份,家人仔细收藏,待他回家后享用,或是直接寄给本人。在北京,对于住闲的仆人听差的管事的,一律不分给,叫做“不与外人团圆”。这种大月饼一般不用于送人。 作为食品的普通月饼,旧时除了在糕点铺买,多数人家都是自制,称为“打月饼”,以麦面黍面或米面包糖枣馅,或蒸或烤制成。在山西,每逢节日临近,村村都要架炉,或是在家中自制月饼,或是将备好的材料交由手艺高超的师傅制作。在内蒙古武川,中秋节正逢农民秋收之际,家家都须制作月饼,用白面红糖山油调和制成,也用以敬神和馈赠。民间还有一些奇形月饼,在山西繁峙县,习惯把中秋月饼做成球形;晋西北地区的农家在打月饼时,特意为小孩做一些兔儿形状的小月饼,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取意月中玉兔,表达对孩子的祝福。无钱买月饼的贫苦之家,还会自制一些代替品,如旧时在浙江文成山区用番薯和芋头切成片状以代替月饼,上海的穷苦人家和农民大多自制南瓜饼权且代替月饼。 我国月饼的种类,按产地分有苏式广式京式宁式潮式滇式等,各有所长;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等;从馅心讲,有五仁椒盐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饼等;按饼皮分,则有酥皮浆皮混糖皮三大类;就造型而论,又有光面月饼花边月饼和图案月饼等。各式月饼在外观口感味道工艺等方面各具特色。近年来,月饼的品种更是不断推陈出新,如冰皮月饼水果月饼海味月饼茶叶月饼保健月饼等,各种新款月饼更加符合人们追求饮食营养健康的标准。
旧时糕饼店,一般过了中元节即开炉赶制月饼。民-国十八年《霞浦县志》曾载:“‘中秋节’为糕饼铺唯一之利市,近则斗巧争奇,价虽昂贵,而人家馈送视为必需品,不恤也。”各地糕饼铺的月饼生意,是一年中最赚钱的交易。直到现在,中秋节馈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依然盛行,人们无不在节前购买月饼以应时景,而商家甚至早在两个月前就开始准备,在节前展开一场月饼广告宣传大战。 团圆饭 除了月饼,吃团圆饭也是中秋节必不可少的。中秋夜,全家团圆,共聚一堂,在供月之前举行家宴,吃团圆饭喝团圆酒。上海也称“赏月宴”。北京的主食一般为烙饼,因烙饼是圆的,形如圆月,象征团圆;菜品随时令和家境而定,富足之家尽享佳肴珍馐,贫苦之家至少也要割几斤肉,炒几个菜,买两包月饼,打两瓶酒,把这个大节过得像个样子。在山东微山湖地区,兄弟中有外出未归者,餐桌上也必要给他摆置碗筷,以示对游子的思念与祝福。 中秋节这天,早餐和午餐一般也加以改善,尤以午饭从丰。在山东济南,早餐吃米饭,中午吃水饺;胶东中午蒸饽饽包子。江苏人家要自做糖饼或烂面烧饼,当作早晚充饥的食物。广西地区多吃米粉。四川人则于是日打粑,是将糯米蒸熟杵烂,做成饼状,并敷以黄豆粉,另捣胡麻仁,杂沙糖拌食;并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在山东即墨,中秋节吃一种叫“麦箭”的应节食品,是用白面摊成煎饼,加上肉馅或素馅,然后用秫秸卷成筒状蒸熟,吃时加上调料,味道十分鲜美。湖南蓝山过中秋节,盛行吃角黍,“家家用箬叶裹糯作角黍,多则实角黍于瓦缸,围稻草,燃而熟之,其风甚盛。”浙江武义在赏月时也吃粽子和蒸糕等。在吉林地区,人们普遍休息一天,杀猪宰羊,备办丰盛酒席,日间开宴畅饮以贺节。 其他 中秋饮食的一个特点是尝新,包括吃各种时鲜瓜果蔬菜饮新酒等,有“秋尝”的意思。如在山东诸城,自中秋这天开始吃芋头地瓜花生萝卜和雏鸡等,叫做“尝鲜”。
八月初新芋成熟,芋头成为中秋时鲜食品,各地都有过节食芋头的习俗,也带有荐新之意。在广西桂平,拜月多用芋头,故中秋又称“芋头节”。在广东,人们煮芋置酒赏月,据说是为纪念元末起义之事。中秋节起义反元时,曾以敌兵的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作“剥鬼皮”。在海南临高也有“剥鬼皮”之说,是在中秋夜对月剥去天南星皮而后食之。在浙江温州,贫苦人家食煮粉干和芋艿。在江苏地区,烧芋艿是中秋的应时食品之一。江苏地区在中秋早晨祀祖,要吃桂花糖芋头。在江苏江阴,中秋食芋子,因芋谐音“遇”和“育”,故取月圆遇合和育子之意。 “八月十五桂花香”,桂花正当开放,中秋佳节有喝桂花酒的习俗。节日这天,卖桂花酒的店铺生意特别好。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太湖之滨的苏州光福镇盛产桂花,当地有一种名为“桂花聚”的小宴会,邀集亲朋欢饮,席上都是用桂花做成的各式点心,如桂花猪油年糕桂花酒酿汤圆桂花栗子糖藕桂花糖芋艿等,芬芳浓郁,沁人心脾。 此外,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饮食习俗。在广东增城,人们习惯在中秋之夜剥蕉分柚掰芋嚼螺时,皆对月剖弃外皮,名为“剥疵癞”,认为可去除疥癞。在广东始兴,妇女对月剖柚,谓食之目明。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一带,为了纪念教人们编织草鞋的张古老,人们每年中秋节以田螺拜祭张古老,拜后大家一同吮食田螺,据说可使眼睛更明亮。四川合川过中秋节,各家多不茹荤,故称之“素节”。在贵州兴仁,小儿女于月光中炊食,谓之“煮月亮饭”。 四社交习俗 节日馈赠 作为团圆象征的月饼和时鲜的瓜果都是馈赠佳品。其他节物各地多有不同,如在广东东安要送糖饴;在湖南蓝山,亲友间多馈赠鸭;在江苏六合,家家以菱藕蹲鸱糖饼相馈赠;在四川江津,中秋前一日互相馈赠糍饼,取意其圆;福建同安分节前一二日,亲友间互送月饼番薯芋魁,中秋时以此祀先和祭神;在台湾嘉义,节前人们互送月饼文旦麻糍,等等。 中秋礼数颇多,如在江苏地区,必要送礼的有学徒向师-父送礼,分家的儿子给父母送礼,女婿要给岳家送礼,书塾学生要给教书先生送过节钱。其中,最重要的还是亲戚之间互赠节礼。 在中秋节,母家给女儿家送礼较为普遍。在河南新安,母家携枣糕月饼梨柿石榴等看视女儿,称为“送糕”。在山东泰安也有八月十五看闺女的习俗,节前家家户户买上月饼鲤鱼之类的礼物,挑担骑驴坐车,去看望自家已出嫁的闺女。
对于新嫁女,母家送礼更为隆重。在浙江乌青,有新嫁女的人家要以盘或箱盛月饼,送至女儿家,叫做“致秋节”。浙江双林的新妇之母家必备果品粉圆相送。在江苏高邮,娘家给新出嫁的女儿送节礼,但不留餐。在福建福鼎,父母给已出嫁的女儿送中秋节礼,第一次送节称“送头年”,礼品要丰厚,以中秋粿月饼为主,再加酒鸡鸭。其中,中秋粿又有白粿肉粿芋蛋粿等各种,粿圆味美,象征团圆。女儿收下中秋粿和月饼,其它礼品一般退回,再添上几种礼品为压礼。收下的中秋粿,切成一块块,分给邻居和亲戚朋友,叫做“分头年粿”。 有些地方要给外孙外甥送礼。在福建藤山,凡为外祖父母者,必以中秋饼,附以鲤鱼饼送给外甥孙。在江苏高邮,外婆要在中秋这天送给外孙扎制“宝塔”,直到外孙十岁为止。在福建福鼎,当舅舅的每年中秋节都要送给外甥中秋饼和柚子,有几个外甥就要送几份,直送到外甥16岁为止。 女婿也要给丈人家送礼,如在浙江温州,女婿送丈人的礼品,一般是一对鸭子加鱼肉豆糕。回盘用三锦粉干雪梨。有外孙的,必须加大月饼和“赏月食”。在浙江乐清,中秋这天女婿外甥干儿需向岳父母舅父母干父母馈赠礼物,俗称“望八月十五”或“望中秋节”,礼物有粉干鱼肉等。女婿望第一个中秋要有鸭鱼肉等六样礼物,其余礼物则以月饼为主,其次是芋艿和茶食包等。送时还带着丝竹伴奏,饶有情趣。 其他馈赠礼节,如在福建福鼎,当年有父母或长辈过世的人家,过中秋节时不能蒸中秋粿,要由出嫁的女儿或亲戚给家中送来中秋粿和月饼,称为“送孝”。在江苏高邮,此日求婚者多带着雄鸡鹅藕月饼去女家“追节”。 回娘家 中秋节也称“团圆节”,在这天出嫁的妇女要赶到娘家与父母团聚,当天又必须返回夫家,与丈夫团圆。俗话说:“宁留女一秋,不许过中秋。”在山西,新媳妇在中秋节回婆家,必须由女婿来请,并且必要给岳父母送去月饼等礼品,女方家则要设酒招待女婿。山西临晋又把中秋节称为“迎婿节”。八月十六日,江苏扬州各家要接女儿回娘家,来吃剩下的“团圆月饼”。江苏连云港也是在十六日接女儿女婿来家团聚吃饭,俗称“带闺女女婿来家翻芋头皮”。 社交宴饮
为庆祝节日,城乡各界普遍停工放假一天或半日,备宴聚饮。商家普遍于中秋夜设宴,邀请重要客人,一同贺节。在辽宁西丰吉林-海龙等地,商户辍业三日,设宴聚饮。官绅士子是日也多设宴会,邀朋友赋诗饮酒玩乐。在乡村,秋收即将结束,农人设酒食以犒劳佣工,酒足饭饱之后,还分给工人月饼果品。在陕西洛川,村中有学校者,各家长率学生持礼为先生拜节,午饭时在学校内会餐。 节关 中秋节又是俗定的商家结账日。“凡钱债至五月节八月节,必清结,谓之节关”,中秋是一年中第二次结账还债的日子。节前,商户算账,给欠债的人送账单。到时,债主上门可以毫不客气的讨债,欠款者也会积极筹款,尽量还清债款。此外,这天也是老板与雇员续约或终止契约的时日。过节如同过关,所以有“节关”之说。在江苏,中秋节各商家在正午宴请伙计,赏节钱,作年中第二次结账,并决定店员去留。在安徽蒙城,书塾中需要请老师的,也在中秋确定,一直到次年中秋解馆。在河南阳武,家中多地的农户,备酒菜宴请佃户,以犒劳他们,当晚决定他们来年的去留。在山东冠县莱阳郓城等地,农村地主一般在当晚宴请佃户,佃户之间也相互邀请,商议退佃和租佃的有关事项。在台湾基隆,八月十五又称“契约日”,佃农与地主的朴耕契约至八月十四日止为一年期,到期地主可更换佃农或续佃,因此佃农多送中秋月饼和鸡鸭,希望能以此博得地主欢心。 其他 商家在中秋节期间会举行一些活动,借此宣传自己,招徕顾客。
[直播竞答]
1小摆设。在浙江温州,商界有一特殊的风俗,称“小摆设”。这一习俗最初源于普通人家,有些人家在赏月时会把玛瑙琥珀珊瑚碧玉等小型雕刻品和花卉盆景等摆出来,任人观赏,互相炫耀。在此基础上,光绪年间,温州几家铜锡店的店主开始专门雇用工匠,精心制作各式小摆设,此后历年越积越多,逐渐形成系统的陈列。中秋前后,一些商户在中堂内放置几张桌子的小摆设,有的摆文昌神庙,有的摆封疆大吏的衙门或王侯将相的府第,所有旌旗对联乐器花圃楼台舆马灯彩烛台几案盘碗等一应俱全,细工制作,造型逼真。一般商家不过摆两三桌,大户可摆十几张桌,中堂摆不下,另辟房间单独陈列。这是商家利用过节时机进行商业宣传活动,以招徕顾客,推销货物,同时也进一步丰富发展了小摆设习俗。在江苏也有类似小摆设的习俗,富户和大商店陈设“财神会”,制作的财神不足一尺,同时制作台阁几案乐器博弈戏具什物等,缩至寸许,引得人们纷至观看,门庭若市。二月饼灯。在江苏地区,进入8月后,店铺便在门前悬挂特制的“月饼灯”。月饼灯均为圆形,以木作骨架,外表绘有“和合二仙”“嫦娥奔月”等图案。商家以此招徕顾客,推销月饼,所以无心制作,争奇斗胜。平时不出门的姑娘媳妇,也多出来观光,同时选购月饼。3中秋饼花。中秋贴饼花的习俗流行于闽东霞浦福安拓荣各县和浙江平阳苍南一带,20世纪中叶还一度兴盛。饼花,是一种专门贴在中秋月饼上的装饰画,或画或刻印,内容以戏曲故事题材为主,也有当地的风俗画,如中秋节互送节礼和小孩子排月赏月的场面。画面色彩鲜艳热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每年端午节后,饼花艺人就开始作画,每个艺人创作的饼花都有规定的饼店承包商,饼花艺人会在中秋节前送给承包商一张“招牌花”,内容多为嫦娥奔月。从八月初一开始,各年糕店就把“招牌花”挂在店外,以此吸引顾客。五信仰与禁忌祭祀除了祭月这样的全国通行的祭祀习俗,各地还有一些其他的中秋祭祀活动。1祭祀祖先家神。在中秋节,有些地方有祭祀先祖神的习俗。在陕西地区,中秋节祭祀先祭神,如春节。在上海,以月饼祭灶祭先。云南普洱景东,在中秋早朝祭祀家神及祖先。山东诸城临沂和即墨等地在是日上坟祭祖;在文登,称中秋节为人节,一般不上坟祭祖。在福建闽清,八月初一至十五,不拘泥于日子都可祭扫祖坟,挂纸钱,备牲醴,拜跪祭,称为“秋祭”。祭毕,族众聚于祠堂,分尊卑长幼入座,共享宴席。宴后,分给幼者渍桃渍李及花生瓜子等物。福建沙県の大族の家に墓祭が行われ、祠堂に宴席を设け、族の男女が共有する。在台湾彰化,各家祭拜公母及土地公,供品为中秋月饼牲畜醴等;另外,还有米粉芋,俗称“食米粉芋,有好头路”,祈祷祖灵保佑有好的职业。2祭祀土谷神。秋成以报酬赛,中秋节多祭祀土谷神,一般要演剧以酬神。在山东庆云,农家祭土谷,称“青苗社”。在四川合川,市人筹款备香烛供果,于中秋节至土地庙献祭,或演影戏,或唱围鼓,或打洋琴,所谓“闹土地”。在福建漳浦,各坊里祭祀土神,为古代秋报之遗意,城市的后土祠敛钱演剧以娱乐神,乡间农民携酒肉至田间祭祀田祖。在福建龙岩,各乡用灯扎成人形,抬着玩-行,迎接土地神。台湾地区,中秋节土地公,街道巷里筹资,于土地庙演剧酬神,称“秋酬福”;农家は金纸系竹枝插田中を応募し、古时秋报の意もある。
3其他。山东微山湖湖区,以村或船帮为单位,在中秋举行隆重的祭湖仪式,祭祀的对象是湖神,俗称“大王”“湖大王”或“”。祭品摆满船头,有鲜鱼活鸡整猪整羊等,猪要黑色的,羊要白色的,不能有杂毛,叫做“乌猪白羊”。鞭炮以头数多为佳,将鞭炮加彩绸挂在大船桅杆上。点燃纸箔鞭炮后,众人长幼有序,向船跪拜,磕头祷告,求大王赶鱼保佑丰收。祭毕,人们的大船舱内分食供品。以船为家者,在拜月饮酒之前,要先在“柱”前摆一碗酒,祭祀船民信仰的“伙计神”,俗称“敬伙计”。 在河北晋县,昼祭日,夜祭月,以酬神报谢。在福建平潭,具牲醴,请巫师祀斗母,为儿女增福,名曰“灿斗”。福建永泰的士绅于中秋节祀魁星,如文昌仪。在广东东莞,青年未婚者在月下焚香燃烛,乞求月老为其撮合。在台湾基隆,中秋这天为“太阴娘娘诞辰”,各户备月饼时果祭堂前神位;市内代明宫祀太阴妈,中秋夜妇女多携带子女进香叩拜,香火极盛。 祈育子嗣 中秋正值秋成时节,民间在对神灵酬谢的同时,也祈求着生殖的力量。如祭月所用的瓜果供品,西瓜葡萄石榴枣栗子豆角等,都蕴含着多子的寓意。此外,是日民间还有其他祈子活动。 2摸丁摸桥桩摸铁叉。除了单纯的游走,妇女还走至某地触摸具有神力的象征物以祈子。在上海嘉定,中秋夜,婚后未育的妇女踏月行至孔庙,摸门上圆木,谓可得男,称“摸丁东”。在江西南昌,城中妇女暗数高桥桥桩,以为宜子。江苏民-国二十一年《新京备乘》载:“又,铁厂桥有大铁矛,二叉陷于土,一叉在上,相传为三宝下西洋故物,不知何时移此。当中秋夜,妇女无子者亦多往抚摩为宜男兆,不知其起于何时。” 4送瓜。同样是偷瓜,当事人夫妇不亲为,而由他人代劳并相送,称为“送瓜”,或直称“送子”,贵州兴仁称“送宝”,湖北沔阳称“送秋”,浙江衢州称“献生子”,祝愿早生贵子瓜瓞绵绵。送瓜者多数是亲友,也有的是“好事者”。在广西全县,由妯娌偷送,中秋夜入园偷瓜,用小儿衣服裹瓜而回,送到未育少-妇的床上,叫做“送子”。
中秋之夜到田间偷瓜,一般是偷摘南瓜或冬瓜,浙江衢州还有偷芋头的。有些地方讲究偷瓜人被怒骂方才灵验,如四川黔江认为“倘失瓜人从而骂之,其验甚速”。湖北贵州地区的偷瓜人在偷时会故意弄出响声,以引起菜园主人的责骂,骂得越厉害越好。偷到瓜后,将瓜描画成婴儿模样,并裹上小孩衣服。在湖北则是将瓜绘成小男孩模样,在下面挖一个小洞,插入一根红辣椒,然后裹上衣服;安徽芜湖还要在南瓜上插泥人。送瓜时,有的是将瓜放在轿子中抬送,如在贵州普安是以红绫裹冬瓜,置于彩亭中;有的是由儿童怀抱瓜,一般要选父母双全兄弟众多的童子;在贵州地区则由一男子扮作女装负瓜送去,称为“懒大嫂”;湖南衡城是由年长命好的人相送。送瓜的队伍,前面要以鼓吹作先导,提灯列队,鸣放鞭炮,热热闹闹地送至乏子之家,放在床上,用被子盖住。有的送瓜人还口念“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等吉利话。 作为报答,主人家要设宴款待送瓜人,在贵州地区必要请送瓜人吃一顿月饼。对于送来的瓜,湖南衡城的妇女得瓜后即刻剖食或煮食;在四川西昌安徽全椒等地,要由夫妻二人一同吃掉;在贵州湖北地区,多是将瓜放在床上,未育的妇女伴睡一夜,次日清晨将瓜煮熟吃掉,以此祈孕。 贵州开阳的“送瓜”习俗十分有趣,中秋夜,“好事者阴察他人园中长形南瓜而秘取之,钻一孔,出瓜瓤少许,灌水瓜中,以竹筒塞瓜孔,筒之他端另以物塞之,使童子负之,伴以锣鼓,送置艰嗣者榻上,覆之以被,去筒端之塞,水流出泻榻上,而谓艰嗣者已有子,且小遗也。于是主人出酒食以享亲友。” 若是次年应验生子,在贵州平坝,主家要备红蛋酒席酬谢送瓜人。 5添丁。广东广州的中秋夜,人家竖旗杆于楼台上,挂点上灯笼,一家人聚饮行乐,叫“竖中秋”。因“灯”谐音“丁”,故挂灯笼含有“添丁”之意。福建建瓯有挂幡灯乞嗣者,向月宫求子。 6请花。在福建藤山,相传中秋此日为“临水奶忌辰”,妇女可“请花”,即婚后数年未育的妇女入庙求嗣,归去时取神前花瓶中的一枝花,谓可使生育。 占卜活动 1占候 全国普遍以中秋这天阴天或下雨,预示着来年元宵节也必定阴或雪。各地谚云:“云掩中秋月,雪洒,正月十六雪打灯”。
民间俗信中秋的天气与农业收成有关,各地有许多相关的农谚。河北元氏农谚云:“八月十五下一阵,旱到来年五月尽。”江苏地区的谚语说:“七月半定旱涝,八月半定太平。”北京则有“七月十五定旱涝,八月十五定收成”的谚语。河南林县谚云:“中秋云遮月,来年好收麦。”在河北河间,以中秋雨为苦雨,主菜味不佳。 以月色明暗进行的占卜活动也有很多。上海地区认为中秋月明则来年丰收,如宝山县谚云:“中秋月朗来年熟”。在江西南昌湖南桃源福建浦城等地,以月色明暗占湖鱼之有无:中秋月暗,则多鱼,谚云:“中秋暗,鱼绕墈”;月明则鱼不产,江苏海安有谚云:“亮月子在云里拱,来年虾鱼要绝种。”在福建浦城,月色晦暗则预示次年春天多雨。在广东龙山,以中秋夜月亮的明暗占来年油价高低。 在山西汾阳四川名山,俗以十五夜得见月为幸,若中秋无月,则预示着兔不孕蚌不胎五谷不丰,阴阳不和。 2请月姑 妇女于起更后,各在室中檐廊下设茶酒向月拜祝,置簸箕几上,盛以米,更用筲箕覆而插箸其端,蒙以绢幅,令十一二岁女儿立两旁,轻托箕弦,移时箕忽自动,有祷则箸点画米中,次数方向悉应如响,亦略近古人七夕“乞巧”之意。 3爬月 天津地区有螃蟹爬月的习俗。用纸棉等物捻成灯捻芯,浸泡油后,下放托物,立系在螃蟹背上。点燃后,将螃蟹放入室内院当中或屋门外,让螃蟹自由爬行,用来占卜今后的财运。如果向里爬,就是有财;如果向外爬,则视为无财。冯文洵的《丙寅天津竹枝词》写道:“买蟹归来不忍烹,今宵更任尔横行。相传爬月占休咎,纸捻燃灯照眼明。” 4其他 在广东龙山,“妇人祷于土地,珓问方向,听途人言语以卜休咎,曰‘行卦’,盖镜听之遗风也。”台湾也有类似习俗,未婚女子为求佳偶,已婚妇女为求早生贵子,都于夜深时行听香之举,即在夜深人静时,焚香拜神告事,在神前掷杯箁请示听香的方向,然后偷偷走至此方向,窃-听人语,听到的第一句话,再向神明掷箁以核实,以之卜本年休咎。 江西临川的中秋占卜与运势相关,“临睡时,每人置一针于茶碗盖内,碗盖置庭中。翌晨,察针受露水必微生锈,如锈于针杪,即云少年晦运;锈于针中,即云中年晦运;锈于针尾,即云晚运不佳。” 在广西崇善,于中秋夜请法童做夜禁,众人将法童围在中间,齐声念咒,使之降阴问神,然后唱歌互答,卜问诸事,直到天明前方休。因涉及邪术,民-国时已被严令禁止。 在宁夏朔方,孕妇将祀月之瓜从中信手切如雉堞形,遇单成男,遇双成女。 禁忌
1在福建福鼎,大人常抱小孩赏月,教育小孩不准用手指指月,否则月娘娘今夜会割掉他的耳朵。 2在江苏连云港,中秋夜吃剩下的芋头皮果壳等堆积一处,待第二天下午才能倒掉。 其他 1铰月亮。在鲁西北的临清一带有“铰月亮”的习俗,中秋节这天,家家都剪一个又大又圆的月亮贴在窗上,圆月中还有嫦娥或石榴莲花牡丹蝴蝶等图案,而且又必须在当天将其撕破,认为可以驱邪除秽,带来好运。当地传说姜太公封神时,封其妻为穷神,封后又对她不放心,担心她坑害穷人,便令她“见破即回”。因此,人们撕破月亮,是为了让穷神望而却步,祈望生活富裕美好。 2剪月光。在福建福州,传说下半夜月下地之时会发出一束强光,这时可用剪子剪下这束强光,称为“剪月光”,得之者便可得到幸福。 3走桥。在上海宝山和江苏周庄无锡,人们结队走过三座桥,据说可免百病。在浙江建德也有乘月蹈桥可免腰痛之说。 4救月。贵州开阳的中秋节,“是夕,月每每而蚀,俗谓之‘天狗吃月’,有击铜器成声,谓之‘救月’者。” 5旧时北京,讲究祭月时焚烧的秫秸不能烧光,要留几根没烧尽的,压在炕席底下,留着日后打尿炕小孩,据说可治小孩的遗尿症。 游戏 1兔儿爷
兔儿爷,用黄土胶泥为料,用石膏模具磕出,再施以彩绘。民间艺人赋予了兔儿爷人格化的造型特征,兔首人身,脸面飞金,身施彩绘,或坐或立。各种兔儿爷的大小不等,大者一米左右,小者仅两三寸,小巧玲珑,十分精致。兔儿爷的形象多种多样,或捣杵或骑兽有的骑狮虎麒麟等猛兽,有的骑鹿象马牛骆驼,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有的雕造成武将打扮,头戴金盔,身披甲胄,左手抱臼,右手持杵,有的背插纸旗或纸伞。北京有一种特别的兔儿爷,端坐于莲花塘上,红莲碧叶,上映山石,石左为“刘海戏金蟾”图案。还有戏曲角色型的兔儿爷,出自《连环套》《战马超》《金钱豹》《芦花荡》等戏曲故事,脸谱穿戴身段神气皆栩栩如生,撷取两个就能组成一出戏。生活型的兔儿爷,扮成卖油卖菜的小贩剃头师傅补鞋匠算命先生等,社会群相应有尽有,穿着打扮体态神情无不惟妙惟肖。还有模仿妇女形象的兔儿奶奶,在头上梳起“平三套”“元宝头”“苏州撅”“二把儿头”等各种发型,穿戴也更加时髦。还有反映人生百相的,形体较小,安排在具体背景中,如听杂耍的烧香拜佛的坐茶馆的娶媳妇的出殡的办满月的……,每组多至百十个,成为社会的缩影。还有一种通过提线可使其双臂和嘴唇上下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兔儿爷”,深受孩子们喜爱。 北京民间以兔儿爷为内容的歇后语很多,如“兔儿爷拿大顶——窝犄角”“兔儿爷掏耳朵——歪泥”“兔儿爷过河——滩泥”“兔儿爷打架——散摊子”,都带有戏谑性质。 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兔儿爷一直流行于民间,此后逐渐衰微,有的技艺已经失传。 2土人仔 土人仔,是一种流行于福建福州的泥塑。中秋节时,福州吉祥山和南后街等地都有出售“土人仔”的摊位。土人仔的样式繁多,有整套佛教人物,如观音弥勒四大金刚和十八罗汉等,有的是整套道教人物,如八仙过海等,还有结合时尚的各种成套人物。此外,还有精制的小古董小桌椅小炊具等儿童玩具,小巧玲珑,栩栩如生。人们把买回来的“土人仔”摆放在厅堂,展示欣赏。穷人家买不起这种玩具,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用瓦片造塔造房子,用泥土堆假山,用泥巴自己塑“土人仔”。 3张灯猜灯谜
中秋张灯猜灯谜,虽不如元宵节盛行,但也使节日充满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在福建建阳,中秋夜,每家要在屋檐下张挂灯彩,相传五代南唐破郡城时,练氏夫人令里民张灯,得免屠戮之灾,此后,为了纪念练氏夫人,张灯习俗沿袭至今。在陕西米脂蒲城,各家张灯结彩,夜间朗如白昼,人们既赏月又观灯,天上人间美景尽收眼底。在广西平乐,也有在屋子高处竖长竿以挂彩旗悬纱灯的习俗,各逞繁华。 柚子是南方地区中秋节不可或缺的应节时物,也可以之作灯燃点。在柚子上遍插香烛,点燃后,圆如星球,把柚子插在高竿上,称为“点天灯”,广西地区也称“柚香”。或将竹竿向空高举,称为“望月”。在烛尽香灭后,放鞭炮,分瓜果饼饵。在四川合川,可在一枚黄橙上插香百余支,置于高竿,竖在门外,叫做“烧天香”。 4搏饼 搏饼,也称“戏饼”“玩会饼”,俗称“搏状元饼”,是流行于闽南和台湾地区的特有习俗。关于搏饼习俗的起源,民间流传着不同说法:一说元末某年的中秋节,人们假借玩饼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放鞭炮为号,各地一起发动反元起义;一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为解官兵思乡之苦,特请一位部将设计出一套玩饼的游戏,让官兵在中秋节戏玩;厦门地区的说法,是郑成功驻军厦门时,由其部将洪旭设计出来这一富有乐趣的游戏,以解官兵乡愁。 厦门的搏饼游戏,以“会”为单位,一会以四五人参加为宜。每会有63块饼,大小不等,共分为 6种,即模仿古代科举制,设状元饼一个对堂饼四个四进饼16个一秀饼32个。据说搏饼最初是读书人占卜自己科考命运的一种方式。传入民间后,经再加工创作,占卜内容逐渐消失,演化为一种游艺习俗。搏饼时,桌上放一大海碗,每人轮流抓取6个骰子掷入碗中,按照游戏规则,根据投入碗里的骰子点数领取不同的饼,最终夺得“状元”者为赢家,常放鞭炮庆贺。参加搏饼的人,连呼带掷,整个过程中,你争我夺,骰子声喝彩声戏谑声不绝于耳,气氛十分热烈。直到现在,搏饼成为厦门人中秋节最主要的活动,几乎每个家庭各个单位都举行;甚至在节前数日就开始搏,中秋之夜达到顶峰;搏饼的奖品,也以其他各种东西代替了状元饼。 台湾地区的中秋搏饼活动,士子在赏月宴饮时,在特制的大面饼上面用红笔写一“元”字,用六枚骰子掷出四红者得之,取“秋闱夺元”之兆。 5舞龙
在广东德庆,中秋前后,糊纸为龙,燃烛其中,附以金鼓灯彩,沿街夜舞,谓之“舞香龙”,往往花费数十金。有时城内外以之斗胜负,连舞十几夜不停,后被官方禁止。安徽绩溪有游火龙的风俗,用稻草扎成长约丈余的龙身,由十余人用竹竿撑着,游走于各村,锣鼓队紧随其后,一路上向各家讨香,插在龙身上,游毕,烧纸箔,放鞭炮,将火龙送至河中。 中秋夜,各地的儿童游戏也是丰富多彩,饶有乐趣。 6烧塔。据传烧塔习俗始自元朝末年,为纪念刘伯温于中秋夜举火为号发动反元起义。民-国十四年《阳江县志》引《南海续志》载:“南汉时,‘上元’‘中秋’辄登塔燃灯以兆丰稔,号曰‘赛月灯’。里巷亦垒瓦为塔,集薪燔之,火遍三城,亦奇观也。今其俗尚存云。则邑俗亦南汉之遗也。”当地认为是继承了南汉遗俗。在海南安定,则有烧塔“欲为科场者作文笔开花之兆”的说法。 中秋夜,儿童在野外拾瓦片垒堆成塔,高数尺,且有多孔,内填木柴或竹草,放火烧塔,同时鸣锣击鼓,绕塔而戏,据说可以辟邪。在江西临川,待瓦片烧红后,再泼以煤油,火上浇油,刹那间烈焰冲天,明亮如白昼,极为壮观,可以从黄昏时分一直烧到夜深,直到无人观看时才熄灭火焰,称作“烧瓦子灯”。江西上犹称为“庆塔”,福建崇安称“烧宝塔”,广东石城等地称“烧梵塔”。孩子们有时还比赛烧塔,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在广东惠来,少年取瓦砾筑砌高塔,炀火煨芋。 7玩灯 柚灯。在两广一带,儿童喜作柚灯以取乐,即将红柚去瓤,镂刻花纹,内置蜡烛,儿童持灯结队游玩。广西宾阳的小孩则将这种柚灯放入池塘中戏玩,俗称“放果灯”。在广东增城,儿童提着柚灯游-行,边走边唱儿歌,称为“游耍椂”,因歌中每句都间以“耍椂仔耍椂儿”一句而得名。广东东莞则称之“耍乐仔”。民-国时期多作纸扎的鱼虾花果等形状的纸灯,在中秋节相互馈送,称“送耍椂”。 在四川合川合江等地,儿童多将柚子或黄橙置于竿顶,用蔑编成龙头,糊以五色彩纸,插点红烛,数十儿童结队,举竿游走于街巷,称为“柚子龙”或“橙子龙”。 广东儿童还在柚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叫做“舞流星香球”。在四川长寿,也有小孩将香插于橙上戏玩,叫做“玩香宝”。 孔明灯。在广东乐昌罗定,儿童削竹糊纸作长圆形孔明灯,底部中空,内贮膏蜡,点燃后借助热气,将灯冲向高空,有的还在灯上系鞭炮,随着灯的高升,鞭炮声响震数十里,孩子们仰视拍掌庆祝,乐在其中。
蒿子灯。在山东潍坊,儿童将香粘插在青蒿上,点燃后擎弄翻舞,恍若万点星球,叫“蒿子灯”。8他の児童ゲーム安徽绩溪の児童は中秋节に中秋炮を打った。所谓“中秋炮”,是指将稻草扎成发辫状的草鞭,长约5尺,粗至手能握满,在水中浸泡几分钟。玩的时候,十几个孩子聚在一起,挥动草鞭向石上抽打,发出同放炮一样的响声。在安徽寿春,小儿子于中秋夜手执火炬,成群结队走田野,路上采摘果豆等物,称为“模子”,为游乐。在福建上杭,儿童献月饼月下唱歌,称为“诱月华”。在福建福鼎,三十五成群的小男孩,在大街上或田野与月亮竞走,边跑边唱“我走月走,我走月也走”,有时抬头看月,感觉月亮总是跟着人跑。在广西同正,大人将身体力行的白薯头和花生米藏在隐蔽处,让小朋友搜索,所谓的“捉老鼠”。有一次,孩子还以为是日斗蟋蟀,以月饼作赌注。江西南昌的小儿群以采百叶斗胜,名为“摸青”。广东阳江城有小商贩沿街叫卖糖鸡,即一种做成鸡形的糖,儿童争相购买玩耍。林葆茔有《竹枝词》道:“芋魁柚子贱如泥,争赏中秋月下携,十万人家三五夜,有儿童处有糖鸡。”竞技1闽东沿海数个县在中秋要举行数种民间游戏,即“三人骑大马”“犁石”“拔竹竿”“点火把”“车缸”等,这些都是带有竞技性质的游戏活动,相传是由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创造的。戚继光率兵抗倭寇期间,为防倭寇利用中秋偷袭,创造了这几种游戏,组织百姓在中秋夜活动,众目睽睽,呐喊震天,火光冲天,倭寇以军队在调防练武,不敢进犯。后人为了纪念戚继光,将这几种游戏继承下来。2福建霞浦有中秋夜曳“太平石”的习俗,参与者是强壮男子或儿童,百余人组成一队。所谓的“太平石”,是指一块一米左右的平面方石,石头旁边夹着硬木,然后用麻绳捆牢固定,前面系一条几十丈长的粗麻绳,由一百多人拉着快跑,在大石上坐着一个指挥者,号令前进。儿童则组成小队,牵一块石头。这样的大小队伍大约十几支,沿街喊着,如果是两石迎面相遇,则摩拳擦掌,互相争斗,甚至各自受伤。关于太平石的由来:“旧传明嘉靖三十二年八月,倭寇骚扰宁戚南塘,参将援兵出兵安宁两邑几乎尽,郡城数空。倭寇拟于中秋夜乘虚攻城,参将不得,以拖石计疑之,满城灯光,人声石声隆隆于郊野外,倭寇至塔旺街,闻声急退。明天,戚营大兵回郡,而城以保全,故曰太平石。”
3福建顺昌県の仁寿に推石板の活动がある。四方形的石板,高5-10公分,一人站石板边缘,向右后仰,左右两边各有一人拉着他的手,后面一人扶着他的头,这个人用力蹬动石板,待对方来时双方用力冲突,先倒地者为负。4在福建古田,中秋这一天有分队进行拔河比赛的活动,十分热闹。其他1広西陆川的中秋节,県城南北街皆搭棚,于十五六夜请歌女在棚上唱歌,男子在棚下收听,或唱歌以和,称为“唱丰年歌”。在台湾,山桥野店,多有歌吹闻,所谓的“社戏”。2福建顺昌県の岚下は仁寿と木驴活动がある。木驴是用几条板条钉出平面,下面再钉三根圆木即成。驴前拴二条6米长的粗绳,上坐两三个人,大的木驴可坐七八个人,由年轻人拽绳,拖着木驴满街飞驰。木驴所经过的人家,在门前燃放鞭炮迎接。七他习俗中秋佳节,各地还有一些特殊的习俗活动。在广东龙山,中秋夜可以偷渡别人池塘的鱼,不受禁管,但这一夜,其他时间都可以。因为“物力消耗,人情亦渐贪惜”,民-国时期“此风不复见矣”。福建福鼎的中秋节有“抱南瓜”“摘柚子”的习俗。中秋之夜,人们经常到别人家的屋前厝后抱着南瓜和摘柚子,不能偷盗,即使主人发现了,也不能骂人,只能送,有时还会提醒对方不要摔倒。当地有首山歌唱道:“八月十五过中秋,男男女出外游,想吃墙头的果子,柚子皮仔沿路丢。”在广西平乐,中秋祭祀神时杀鸭而不杀鸡,因“故老相传,鸭与鞑靼音近,当胡元入主中夏时,人民痛恨异族之亡我,竖旗举火以暗示揭竿起义,杀鸭者,杀鞑陀也。”“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键,夜潮留向月中看。”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时候,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以说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降,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と宋吴自牧『梦粱录』にも観潮条记载。这两本书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了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顶峰。宁波地方好度中秋节,不是八月十五,而是八月十六,说起来原由,还有一段故事。传说,南宋宁宗时,有位宰相名叫史弥远,是明州人。他权势日盛,专权多年,是向金求和的主要人物。しかし彼は爱し故土です。每年夏历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总要从京城临安赶回宁波,与亲族团聚,与民同乐,一起赛龙舟,赏月,吃月饼,共庆团圆。
有一年,中秋节前夕,史弥远因处理朝廷公务,迟了一天,骑马急急赶回明州,行至中途,因急于赶路,马又失蹄,坐骑受伤,只好回宿绍兴。等到第二天赶到明州,已是八月十六日了。 史弥远心中非常苦恼。因为年年中秋,都如期赶到,今年中秋迟了一天,不能与民同乐了。谁知明州的百姓,在八月十五那天,从早思盼到夜晚,还不见史弥远回来,就一直未过中秋,等着他回来。直到八月十六日,史弥远赶到,才一起欢欢喜喜,共庆中秋佳节。从此以后,明州百姓就把每年夏历八月十五过中秋节的风俗,改为八月十六日。一直从南宋延续到现在。 相关文章: 中秋节习俗的诗句08-18 中秋节习俗日记08-18 中秋节的传统习俗02-10 中秋节的习俗12-10 中秋节的习俗15篇11-04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13篇11-16 中秋节的习俗09-15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12-30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合集15篇12-10 中秋节的习俗作文通用15篇11-26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