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专注网络科技产品质量有保 售后7×24小时服务
24小时咨询热线:4006666666
联系我们
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全国免费服务热线:4006666666
地址 :中国·北京
联系人:陈经理
您的位置: 首页>>热门话题>>正文
热门话题

[薛涛关于浣花溪的诗]薛涛在浣花溪畔住了20年后,终于离开了

时间:2023-05-23 作者:admin666ss 点击:101次

薛涛生长在成都,很少出门。 两次被暂时流放边疆,除原稻一去梧州外,薛涛一生都在成都市区几平方公里范围内活动。 女诗人在自己的天地里,坐着看花开,潮起潮落。

01浣花溪(满溪红袍演唱初

薛涛在哪里出生,比哪里长? 陕西成都眉山夹江……众说纷纭,至今莫衷一是。 基本上能考上的是10岁丧父后,薛涛和寡妇母安搬到浣花溪住。

薛涛当时看到的景色,和三十年前杜甫看到的差不多,同一个城市里的十万户,这里的两三户。 因为地处郊区,浣花溪拥有更充裕的居住空间和更低廉的物价。 杜甫建造的草堂,人去了也空空如也,但“柱子还在”,也能眺望当时茅屋的秋风痕迹。

薛涛在浣花溪畔住到十五岁,受西川节度使韦皋之命,召入府中,入了乐籍。 日丝竹管弦,欢声笑语,薛涛听不见浣花溪流水的声音。 十多年的歌舞伎生涯,受到宠爱时备受推崇,失去宠爱时遭放逐,命运掌握在人手里的薛涛蒙羞。

终于脱了籍,可以离开幕府了,及笈之年的少女已经成了二十七岁的名媛。 这时安氏已经死了,薛涛回到浣花溪重新定居,门前种满了琵琶花。

如今的浣花溪,依稀是唐朝时的风景。

浣花溪水非常清澈,非常适合造纸。 再加上临近河流,水运发达,浣花溪一带当时成了成都的造纸中心。 薛涛以木芙蓉皮为原料,海棠花为染料,制成色彩鲜艳精致雅致的“薛涛笺”。 来自浣花溪水的便签纸,让薛涛的一生在经济上远离了艰苦的生活。

薛涛回到浣花溪,不仅仅是因为这里适合居住,更可能是因为这里有她渴望长久保留的童年记忆。 然而,即便有“兔行乌驰人语静,满溪红袍歌首”的美语,薛涛在浣花溪畔住了20年后,终于离开,一去不复返,也不知道为什么。

901年诗人韦庄入蜀时,浣花溪正值鼎盛时期。《唐才子传》说韦庄在浣花溪找到杜甫当年的草堂遗址,新建草堂居住。 从这个时期开始,浣花溪就成为成都市民春游的不二选择。 传说是浣花夫人生日的农历四月十九日,成都人去浣花溪“倾城皆出”游玩,史称“游江”。

20世纪50年代以后,都江堰内江河水大量分流到新建的东风渠和人民渠用于灌溉,流入清水河的水量锐减,浣花溪从此不再行船。

以前的浣花溪之所以这么繁盛,河里的水量是重要的原因。 唐代的浣花溪比今天宽敞多了,大大小小的舟楫飞舞。 到了宋代,更是每年成都太守亲临现场与百姓同乐。 两岸热闹的景象,是住在这里时的薛涛所无法想象的。

今天的浣花溪,除了薛涛在诗里留下的名字外,很难想起薛涛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漫长的岁月。 薛涛所在的浣花溪,已经随着女诗人消失在百花深处。

02幕府中:向紫阳宫赠送红绡

现在的天府广场科技馆东区,秦汉时期是蜀郡郡守府,三国时期是蜀汉宫殿,隋朝时期是蜀王杨秀营建的新王府,历史上的历代高官和帝王,如李冰文翁刘备刘禅都在这里发号施令。 到唐朝,隋蜀王府成为西川节度使府署,即西川最高行政权力机关所在地。 杜甫在这里做严武的幕僚,薛涛也在这里做韦皋的乐子,可以说是流水节度使铁打的府署。

第一次进门,薛涛只是吟诗助兴。 每天看到的都是华丽的摆设,座上的诸公都是人中的龙凤,该迎接的新奇让薛涛兴奋不已。 穿着当时流行的女道士载歌载舞后,薛涛呈诗进去:

后来脱籍回到浣花溪,薛涛依然出入幕府。 因为他不仅担任过校书郎的官职,而且从薛涛十几岁开始就在节度使府里亲力亲为。 西川节度使一职,在唐朝一直需要重臣才能就任,薛涛一生经历过10多岁的西川节度使。 越是后来的节度使,一到成都就越要召见薛涛,详细询问治蜀方略前任的得失。

所以即使不再住在幕府,薛涛一辈子也没有离开过这里。 幕府外的摩诃池,也是薛涛与上司和同事频繁旅行的地方。

今天市里的体育中心,曾经的摩诃池

摩诃池是杨秀修建成都新城墙时就近取土形成的人工湖。 唐代卢求《成都记》记载,当时西域僧人见曰“摩诃宫毘罗”,称赞此塘有许多龙,故称摩诃池。 由于摩诃池毗邻隋宫,湖一带成了杨秀的宫苑小区。 直到隋朝唐兴去世,摩诃池才成为成都最有名的船宴,韦皋将活水引入湖中。 湖边古树参天,鹭鸶成群,湖畔宴游,湖中泛舟,达官贵人,都被视为城市之最佳。

但论历史的悠久,摩诃池还比不上这座坐落在成都博物馆的石犀。 据《蜀王本纪》记载,李冰治水时,“制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 薛涛在节度使幕府迎送朝夕时,不知道脚下有李冰埋下的千年石犀,一直见证着地上斗转星移物是人非。

2012年石犀出土的地方,正是天府广场东侧,曾经的秦代蜀郡府的位置。

石犀终于重见天日,薛涛也已成为历史,曾经的幕府如今是四川大剧院,歌舞声在千年后依然回响。 如果记载正确的话,此时,地下又有一只未出土的石犀被目击到。

03碧鸡坊:芙蓉空老蜀江花

公元827年,薛涛离开浣花溪,移居城内碧鸡坊,为自己盖了一座吟诗楼。

碧鸡坊最早记载的是李膺的《益州记》,“古代成都的坊百有二十,第四说碧鸡坊。 ”。 碧鸡坊和金马坊一样,都是源于汉代的王赞寻找金马碧鸡。 但是,碧鸡坊在成都的哪里? 今天至少有三种说法。

东胜街。

杜甫《西郊》诗云:“时出碧鸡坊,西郊往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他从节度使幕府出来,回到草堂必须经过碧鸡坊,而“市桥”的位置就在现在的西胜街南部,所以碧鸡坊应该就在现在的青羊区东胜街一带。

这里留下过薛涛的足迹吗?

金丝街。

虽然是以诗为据,但有些学者认为诗中的浪漫主义气息太浓,诗人为了押韵,什么事实都可以先行靠边站,所以东胜街未必确凿。 该派引用清代地图作为证据,认为碧鸡坊的位置在现在的青羊区金丝街一带。 地图上显示,金丝街旁的红色石柱街入口的石柱,是古碧鸡坊前的柱子。 1995年,金丝街39号出土唐宋文化遗存。

[薛涛关于浣花溪的诗]薛涛在浣花溪畔住了20年后,终于离开了 热门话题

从十七世纪开始,这里成了纪念雪涛的盛地

杜甫诗的碧鸡坊是薛涛住的碧鸡坊吗? 唐代的碧鸡坊是不是因为南诏四次攻打成都而改变了位置? 薛涛住的碧鸡坊到底是三个地方之一还是别的地方? 这是一个尚无定论的问题。 然而,在碧鸡坊的历史上留名的,不仅是薛涛,更是因为其中种有海棠,华丽无比。

145年南宋王灼客居碧鸡坊,写《碧鸡漫志》,因与时人王和先张齐望居处颇近,作诗“王家二琼芙蕖妖,张家阿倩海棠魄”。 三十年后,陆游蜀国惊叹碧鸡坊海棠盛,一次又一次带诗证明。

我入蜀鬓未霜,南充樊亭看海棠。 当时已经无形,不知道还有碧鸡坊。 碧鸡海棠天下绝,树枝似乎染上了黑猩猩的血。 蜀艳妆悦人,花前无色。

去走马碧鸡坊,市里的人都叫海棠翻花。

碧鸡坊里海棠的时候,弥月兼旬醉得不知道。

然而,宋人对碧鸡坊海棠的仰慕,在薛涛及其同时代的人的诗中却很少见。 她有一个关于海棠的诗存世,一首是《海棠溪》,一首是《棠梨花和李太尉》,看不出和自己住的碧鸡坊有关。 碧鸡坊里棠千树可能是薛涛一个人去种的?

种海棠是雪涛之后的事。 薛涛退隐吟诗楼,身穿女冠服女道士的服装“偃息之上”——,“退隐”可能还不确定。 吟诗楼并不冷清,倒是多年来有人登门求诗。 不,那时的西川雪涛已经在海内很有名了。 退了小楼,也总是和年长的刘禹锡和年轻的杜牧们用诗唱谢礼。

望江楼公园内仿古建造的诗楼

比薛涛年轻20多岁的杜牧素沐薛涛风雅,送给他《白苹洲》,称赞他在薛涛的诗品人物和躲在市里的喧嚣中保持低调。 鬓边看见白发苍苍的薛涛,作诗报酬:

唱白苹洲畔曲,芙蓉空老蜀江花。

在吟诗的楼上,可以听到安居太平时孩子的笑声,也可以听到南诏进攻时百姓的哭声。 薛涛在和平与战乱交替的动荡中老去。 公元832年,五十二岁的薛涛死于吟诗楼。 在后来的成都,芙蓉也比海棠出名了。

如今,万里桥原址是一座上下两层的老南门公路桥,车流轰鸣,日以继夜。

两千多年来,万里桥是成都出蜀的水路要道,桥畔长期以来是成都的繁华商业区。 唐代万里桥楼阁远眺,酒意盎然,游人如织,薛涛在桥上赏景“独自吟于万里桥头”。 在诗人王建眼里,薛涛本身就是一道风景,是《万里桥边女校书》。 一座桥支撑不了两千年。 万里桥进行了历代的维修工程。

沿锦江而下,过了万里桥后,不远处就是合江亭。 合江亭由韦皋建造,唐代已是名士告别的名胜。 范姓和汪姓幕僚卸任,薛涛在合江亭题诗中送行,说:“绿沼红泥物象幽,范汪兼俪李并州。”

薛涛看到的江景,是绕城南并行流动的两条河邗江和流江。 薛涛去世四十多年后,节度使高骏开凿清远江,从城北绕道而来,形成了如今的“二水抱城”格局。 从那里开始,合江亭的“合江”就是清远江和流江的结合。

薛涛去世后不久,唐人郑谷有一首诗《朱桥直指金门路》曾揭示墓地的位置。 诗中的金门,是唐代成都西郭的金升门,但薛涛的墓城西却没有记载。 明代以后,薛涛墓在城东的记载逐渐多了起来。

薛涛的墓前,现在只有竹影在晃动

合江亭下游的锦江南岸有一口井的真名“玉女津”。 由于泉水清冽,明蜀藩王于每年三月三日取此水制薛涛笺进贡朝廷。 后来,这口井更名为薛涛井:明代制笺,清代酿酒。 清代中叶渐渐在薛涛的井旁重建吟诗楼和浣笺亭。 这时,薛涛的墓就在那南二三里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四川大学校园里。

薛涛的墓毁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薛涛井吟诗楼浣笺亭已位于新兴的望江楼公园内。 于是1994年,时人在公园内重建了薛涛的坟墓。 碑上的“唐女校书薛洪度墓”是唐代节度使段文昌创作的。 在墓不远处,汉白玉薛涛的雕像已经矗立了十年。

我踏上成都,在这里终于找到你了

西川节度使宰相武元衡于公元815年被刺后,薛涛回忆起在摩诃池乘船的往事,写诗哀悼:“凄逝之水虽远,惟有碑泉不能下咽。” 如今的望江楼公园是最有名的薛涛纪念地,园内的薛涛墓和薛涛井把薛涛的诗句衬托得如出一辙。

十几个世纪过去了,当薛涛踏上许多旧地时,这片薛涛从未踏过从未奢望过的锦江南岸,如今成了薛涛的最终归宿。 成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天,园内翠竹万竿,墓前人迹如东。 生前闻名大唐的薛涛,身后还有另一个千秋万岁的名字。

启凌文/制图晓丹


发表评论